中国教育困局!考98分挨骂被否,父母隐形攻击,正毁掉孩子生命力

发布时间:2025-10-05 17:47  浏览量:1

相信不少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同样的精力,考了98分,爸妈会说怎么没考100,找了稳定工作,爸妈又会觉得怎么不考编制。

父母的否定像一层看不见的网,把快乐过滤,把烦恼放大,明明父母口口声声说“为你好”,为何带来的却是自我怀疑?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否定式教育的伤害,远不止“多批评几句”那么简单,它更像一套“认知绑架”的套路,让孩子逐渐失去自我判断,最常见的是“快乐消解术”和“烦恼放大器”。

孩子兴高采烈地分享“今天在学校得了演讲比赛一等奖”,父母却泼冷水“这点小事值得骄傲?隔壁小明都拿全国奖了。”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孩子委屈地说“工作中被领导批评,有点难过”,父母却指责“肯定是你没做好,不然领导怎么不批评别人”,前者让孩子不敢再分享喜悦。

后者让孩子连倾诉烦恼都成了“错”,慢慢变得沉默寡言,更隐蔽的是“出息绑架”,很多父母把“有出息”窄化成“唯一标准”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必须考名校、进大厂、当大官、赚大钱,否则就是“没本事”“浪费人生”,有个女孩喜欢画画,大学想选美术专业,父母却哭着劝“画画能当饭吃吗?”。

工作后她兼职画插画月入过万,父母仍不满意“怎么不找个正经工作,天天在家瞎画算什么”,在这种评价体系里,孩子的兴趣、快乐、成就感,都比不上父母眼中的“稳定”和“面子”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还有一种“提前预判式否定”,更让孩子窒息,孩子想尝试创业,父母没了解项目就说“你肯定做不成,到时候赔了钱怎么办”。

孩子想报名兴趣班,父母先否定“你三分钟热度,报了也是浪费钱”,这种“还没做就说不行”的态度,慢慢磨掉孩子的勇气,最后真的变成父母口中“没本事、不敢试”的样子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很多人长大后会疑惑:父母明明爱自己,为什么总用否定的方式对待自己?

其实,大多数父母的否定,不是出于恶意,而是源于两个深层原因:认知误区和自身的无力感,第一个原因是“非黑即白”的认知陷阱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在不少父母的眼里,孩子的人生只有“成功”和“失败”两种可能,没有中间地带,“成功”就是成为他们想象中的“强者”,农村家庭的父母可能觉得“考上县城编制就是成功”。

城市家庭的父母可能认为“年薪百万才算有出息”,而除此之外的所有选择,比如做自由职业者、开小店、从事冷门行业,都被归为“失败”“没出息”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他们看不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,只盯着“没达到目标”的部分,自然习惯用否定来“鞭策”孩子,第二个原因是父母自身的无力感。

有些父母在外面过得不顺心,被领导批评不敢反驳,和同事有矛盾只能忍让,甚至对小区保安都要客气三分,回到家,只能通过否定孩子来找回一点“权威感”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还有些父母的否定,是因为“怕犯错”,他们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,知道生活的难,所以特别怕孩子走弯路、犯错误,看到孩子想做“不稳定”的事,就本能地否定。

觉得“这样能避免孩子受伤”,却没意识到,孩子需要的不是“包办式保护”,而是试错的机会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在否定式教育中长大的人,想要摆脱影响,关键不是“说服父母改变”,而是建立属于自己的“自我价值坐标”,不再用父母的标准评判自己。

而是清楚“我喜欢什么、我擅长什么、什么能让我有成就感”,胡安英的经历,就是很好的例子,她前40年换了十多份工作,从售货员、外卖员到开女装店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一直活在母亲“没出息”的评价里,但她没有放弃探索,开女装店时,看到有精神疾病的顾客被嘲笑,她会主动帮忙,这让她发现自己“在意别人的感受,喜欢帮人”。

多年前做论坛写手时,她在文字里找到了快乐,慢慢确认“写作能让我觉得自己有价值”,后来她坚持写作,出版了自己的书,终于在40多岁时找到了人生方向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所以,普通人也可以像她一样,比如每天花5分钟,写下当天让自己开心的小事,这些小事看似不起眼,却能帮你发现“什么能让我快乐”,慢慢积累自信。

除此之外,大家也不用一开始就追求“大改变”,从微小的尝试开始,比如想尝试摄影,先从用手机拍照、参加线上摄影课开始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想转行,先利用业余时间学相关技能、做兼职,验证自己的兴趣和能力,这样既能减少风险,也能在试错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。

最后,学会“怼”回去,不是和父母吵架,而是在心里“反驳”否定的声音,父母说“你做这个没前途”,可以在心里问自己做这件事开心吗,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就坚定自己的选择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很多人在否定中长大,会不自觉地把“父母的评价”当成“自己的真实样子”,父母说“你没本事”,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,父母说“你不懂事”,就总怀疑自己做得不对。

但其实,父母的评价,只是他们基于自己的经历和认知得出的结论,不是你的“人生判决书”,就像有人喜欢做饭,父母说“天天围着厨房转,没出息”。

但他可以成为美食博主,把爱好变成事业,有人喜欢画画,父母说“画画不能当饭吃”,但他可以做插画师、设计师,靠画笔养活自己。

这个世界上,没有“唯一正确”的人生道路,只有“适合自己”的选择,真正的“有出息”,不是活成父母期待的样子,而是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做自己喜欢的事,能养活自己,能感受到快乐和价值,这就够了,就像胡安英,虽然前40年走了很多弯路,但最终通过写作找到了自我,这就是她的“有出息”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认知和恐惧,给孩子套上了“否定的枷锁”,但破局的钥匙,其实在你自己手里,建立自我价值坐标,清楚自己的喜好和目标,不再被别人的评价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