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做全一个品类,满足客户多元需求?
发布时间:2025-10-05 07:05 浏览量:1
01
在国庆假期中,我们也在对过去的经营做一些复盘。
我们统计了客户经常提到的问题,包括我在走访学员企业的时候,经常讨论的一些关键问题。
比如很多企业都反馈说,过去他们在线下服务的都是某一类固定客户,固定需求,走进互联网之后,他们发现询盘量变多了,但是,来咨询的客户需求也变得多元化。
有的是相邻品类的需求,有的即使品类上好像很对口,但客户对产品的要求也有区分。
假如不管这些需求,那他们就只能丢掉很多询盘,相当于要丢掉一半甚至更高的潜在客户。
那怎么去选择呢?怎么去满足这些多元需求?
02
其实,对企业来说,客户的需求从来没有对错,只是不同而已。
如果我们之前是用同一个层级的产品去打开了市场,拿到了结果,那么,我们现在要做的,就是把客户做“分层”,把品类做透、做全。
也就是围绕市场的需求做分层,围绕客户的需求去深挖我们的产品线。
比如说天猫淘宝,早期是以女装开始,但是女装有不同的价位,同时分不同的季节,所以,当我们这些需求分层、分阶段进行挖掘的时候,那么就把这个品类做全了。
因为我们不可能去改变客户的需求,如果想要去跟客户达成合作,就要了解他的末端市场,也就是我们合作客户的客户是谁?他要去服务的对象在哪个层级?
每个企业在发展当中,都需要逐步去提升自己的能力画布的范围,能够拿出不同的产品,尽可能满足不同层级用户的需求,同时,逐步延展自己的产品和品牌系列,进入到更多领域和应用场景。
我们可以先从第一步开始,先实现业务聚焦,把一个垂直的细分品类做全。
每个行业都会有不同的领域,不同的领域又会有垂直的细分品类,我们就是要把整个品类先做全。
什么叫做全?
首先,把用在各种场景之下的应用和设备做全场景归类,就像我们写一本书,我要把目录先写出来,再一章一章去写。
这样就保证网络上来的客户,不管他是用在什么场景,有什么样的需要,都能找到我们,企业就可以逐渐成为这方面国内细分市场的领头羊。
其次,在网络上专注给自己的核心品类和产品做推广,从短视频直播、图文、搜索引擎、各种社交和电商平台做广泛的布局,特别是今天大量的搜索都是借助于AI来实现。
假如我们能对AI搜索进行优化,比如说借助于单仁牛商的“AI引擎推荐上榜服务”(包括AI喂养、AI智排),把企业真实的信息和优势精准植入到今天的主流AI平台,比如DeepSeek、豆包、元宝、百度AI+,让潜在客户在跟AI对话搜索时优先看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。
那么,我们就可以在网络上形成全天候的霸屏效果,抢占用户的心智,不管他怎么搜,都能找到我们。
然后,等到公司在一个品类做到业务稳定,有了实力和沉淀之后,再去沿着产业链向上,把成功的方法进行复制,往更大品类去跳跃。
第二点,确定了垂直业务和品类之后,一定要根据产品做场景的细分。
也就是把一个垂类业务进行多场景细分,我的产品用在哪里,发挥了什么作用,取得了什么效果,把每个场景都归纳总结出来。
就像女装前面讲到分不同的层次,高端、中间和大众消费,同时,女装在夏天当中有防晒的、防雨的,也有居住用的。
这就是做更多的分层,分细致的场景去分类。
为什么要这么做?
理解一个概念,用户购买的不是产品本身,而是用在具体场景下的解决方案。
我的品类和实现的场景不完整,即使可以从网络上接到线索,也很难带给用户好的价值和满意的解决方案。
第三点、从盈利模式来说,要考虑业务的频次和周期。
如果我们从网络上获得某个客户之后,特别是对于B端企业来说,我想优先的应该是考虑客户的需求周期和频次。
对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来说,如果要完成一个跨地域、周期很长的大项目,所需要的人员能力、资源要求会很高,就算我千方百计咬咬牙今年把它做了,但这种项目往往是一次性的,后续持续性的业务会很少,那明年客户从哪里来呢?
假如这个项目前期还需要垫资,就会产生庞大的现金流压力,产生欠账甚至烂账的风险,而且,这样的业务后期还没有续单,所以,严重不利于公司持续、稳健的经营。
现实当中不缺乏这样的例子,有很多业务能力不错的公司,就是因为几笔订单回款难,账期长,反而被拖垮了,不敢接单了。
所以,对我们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,选择自己的核心产品和盈利模式,首先不是去看我能赚多少钱,千万不要被巨大的回报给冲昏了头脑。
而是看三个前提:
第一,我有没有这样的实力,我能调用的现金流和资源有多少?
第二,评估项目的周期和回款难度,它会不会对公司的经营带来不可预估的风险?如果企业目前所做的业务是低频业务,一定要去找强资源方合作。
第三、从自己在全网上的布局来说,我的业务类别是不是垂直,我的优势在哪?我想要去吸引的目标对象是谁?我能不能接到相应的目标用户的询盘?
这是很多企业走进互联网特别容易纠结,甚至犯错的地方。
03
其实到这里,把上面三点做到了,我们就相当于把一个细分品类给做全、做透了。
不管来什么样的客户,我都能够满足他的需求,同时,我也可以延展自己不同的产品和品牌系列,不再是用某一个产品去打天下了。
当然,对每个企业来说,我们都是从小到大一步步做起来的。
在小的时候一定要做一公分的宽度,比如说找到某个品类扎下去,研究更多的应用场景,也就是一公分的产品宽度,一公里的应用深度,了解这个品类之下各种场景,形成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。
当然,我们也可以是做某一类客户群,不断加深研究他们的长尾需求,也就是一公分的客户,同时,研究一公里的需求。
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基础,慢慢再扩张一公分,再去挖一公里,把一个品类做全、做透,再去到另外一个相关的品类和应用,这样的策略,能够确保公司业务平稳的增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