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时代公关:数据真的帮助到大公司了吗?
发布时间:2025-09-27 15:56 浏览量:1
今天要讲一个挺专业的事,就是大数据时代,数据是否真的帮助到了大公司决策。
因为今年以来,商业领域出现了好几个案例,你能明显感觉到,在商业决策中,数据参考变多了,人的感性变少了,最终效果其实未必如预期。
最典型的就是前两天高原烟花秀,我们先不谈破坏生态的问题,只谈品牌传播问题。
我的疑问是,一个户外运动品牌,去高原上放烟花,请问这有什么因果关系。
他是加强了品牌调性还是建立了认知区分?
耐克公司赞助世界冠军,世界冠军都穿我们的跑鞋,一些公司刻画普通人,表示伟大源自平凡,这个逻辑也说的通吧?
但一个户外品牌去高原放烟花,这个逻辑在哪?
有人说始祖鸟要走户外高端路线,而高端产品的品宣,往往就会往这些不明觉厉又颇具逼格的艺术上靠。
比如什么城市出走计划,包括今年很多个性店铺的主理人画风,要的就是这一股不食人间烟火的范。
听起来符合逻辑,但有一个问题
那真正的高端品牌是这么干的吗?答案不是啊
比如保时捷,按许多人逻辑,保时捷属于高端品牌,所以我应该去强调阶级差异,强调车主的非同凡响,搞什么有的产品你只能仰望是吗?
但他们没有,他们打的是什么?
当男孩看上了一台跑车,这个跑车也看好这位男孩
他们反而在打莫欺少年穷,给你讲少年感。
更典型的是苹果,苹果这都直接衍生出安卓人苹果人理论了,按理说,他们也可以强调我们好我们贵我们是高端
那请问他们强调了吗?答案是苹果反而特别讲人文精神多元化那一套,我经常吐槽他们政治正确,但事实是他们也真的坚持下来了。
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
许多人认为高端品牌要去打高端逼格,包括很多用户也这么认为,我花了钱买了高价产品,就是要凸显逼格和差异
但事实是很多真正的高端品牌,反而打的是大众向
再比如去年说过的电商市场女装尺码问题,很多女性用户表示女装尺码太小,所以当你面对这份数据时,你的结论是什么?我应该去做一个尺码准确,包含大码的女装产品对吗?
你要这么想,那你就直接踩坑。比如罗拉密码,真的去做了大码女装,结果倒闭。
另一个设计师,他的结论是,认知锚点。世界上不太可能存在这样的市场,明明用户有需求但商家就是不赚这个钱,更可能的情况是认知锚点问题。
很少有人会真的一件件试穿衣服,大家习惯普遍是参照模特对比,我和模特差不多,所以模特30码,我也30码,模特什么效果,我也应该什么效果,对不上那是衣服的问题。也就是大部分人其实并没有精准的自我认知能力,他们的认知更多来自各种认知锚点。这导致了女装尺码问题,但是反过来,如果我占领了这个锚点,是不是就占领了绝大部分用户心智了呢?
直白一点
英国女王端酒杯很随意,因为她是真贵族,也明白什么是贵族,她的锚点在自己身上,非常稳固。
而中产阶级则会非常在意酒杯礼仪,因为他们不是贵族,也正因为不是贵族,他们的锚点在别人身上,所以他们会更刻意的模仿贵族。
文艺青年往往比真正的文艺创作者还文艺,因为作家是真的,但文艺青年是假的,所以更要想方设法的凸显自己的文艺性,博览群书。
美女和模特什么画风都有,但如果是自认为的美女呢?她的行为逻辑是什么?
——美女穿什么我穿什么。
因此我们的品牌只要占据这些真正美女的穿着,大部分人就会跟着学,这就是名震天下的“超级女孩”理论。
只要你的品牌拿下了超级女孩,剩下女性就会把自己也赛进你的衣服里。
做平庸的全尺码服装,你一定做不过优衣库,但没有女性会幻想自己是一个身材普通样貌普通的优衣库女孩。女性都认为自己应该是那个高学历高颜值身材高挑的超级女孩,为了这种愿景,她们愿意付出一切。
熟悉服装产业的人应该早猜到了,这就是这两年红遍全网的Lululemon
你对着意见表对着调研数据做服装,大家怎么说,你怎么做,大家会夸你,但不会买,因为没有女孩会喜欢一个平庸的品牌平庸的自己。
但如果你把尺码做小,只有身材高挑的美女才穿的进,再把价格打高,打到1000一条呢?
大家会骂你吗?不,这个时候,就会有人说
——我就要背着爱马仕穿着lululemon过一生!!!
去年很多人吐槽尺码小套不进,不知道哪个缺心眼商家设计的防晒衣,其实正是Lululemon的超级爆款。
你去各个社交平台,随便一搜就能搜到一堆分享贴子。
你看
大尺码女装从始至终是有的,但网红们不会分享它,媒体也从不会报道他,因为这太平庸了不值得报道。
Lululemon特别吃身材,很多人穿不进,网上一堆人大骂尺码小,但也因此,能穿上它就成为了社交平台的炫耀货币。当各种颜值博主,美女网红们在窗明几净的咖啡厅蛋糕店分享出穿着Lululemon小码衣服的时候,这就会成为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。他会给人一种幻想,如果我穿上Lululemon,那么我也能过上这样的生活。
所以很多人发了疯一样想把自己塞进Lululemon里,甚至给人一种错觉,好像世界上所有商家都失了智只生产小码服装。
所以为什么今年Lululemon市值崩塌?前两天经济学人在那讨论来讨论去,一堆人分析什么跟不上新时代营销理念,NONONO,我觉得他的问题,反而恰恰是太注重新时代的各种数据,却丢掉了品牌创立之初的人性洞察。
因为创始人离开后,职业经理人团队太从善如流了,完全就跟着数据走,
既然这么多用户都表示尺码小穿不进,那我们把版型做的大众一点不就好了
什么人都能穿进了,那我为什么不去选50一条的优衣库呢?
因此很多人说大数据时代,数据可以更好的帮助商业决策
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质疑的命题
数据是数据,决策是决策
类似Lululemon这种违背纸面数据违背直觉的商业决策,我觉得一般人哪怕翻100遍数据表也想不到。很多问题看数据是得不到结论的,一定要深刻理解人性本身才行。
这两年很多企业就是倒在这里,很多商业决策事后来看,其实是和数据相反的。
也就是你越跟着数据走,越顺着调研问卷改,可能你越要倒。
一方面有沉默大多数现象,另一方面我猜测就是当代企业太迷信数据,招了很多学院派的广告人,缺乏当年那些草根起家,洞察人性的野路子,无法读取到数据背后的真实需求。
表现出来就是打硬仗铺渠道的时候很厉害,数据反馈很快
但打“软仗”,需要那种以柔克刚,洞察用户真正需求的时候,反而不如当年的前辈
- 上一篇:这剧真是无法无天了!
- 下一篇:女装为啥越来越难看?网友:好歹给我留块布盖肚脐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