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女装变得越来越奇怪了?网友:难怪没有买衣服的欲望
发布时间:2025-09-27 01:47 浏览量:2
300块买回一块巴掌大的布,Zara却把它叫连衣裙,这生意比卖口罩还赚。
2023年Zara、H&M把上衣裁到胸骨以上,裤脚拖到地面,退货率飙到64%,它们赌的就是女孩拍照发一次小红书,哪怕第二天就退,流量已经到账。
布料省三成,成本降四成,热搜上一次,比请明星便宜多了。
第一财经说二手女装交易量一年涨四成,年轻姑娘把男友的T恤、童装区的纯棉卫衣塞进购物车,顺手把“设计感”扔进桶。
不是她们变抠,是衣柜里那些只能穿一次的“怪衣”教会了她们算账:花同样钱买件能穿一百次的男装,比买一次性的“仙女短衫”划算。
尺码表更离谱。
WSJ拿到数据,某国际品牌L码胸围比五年前多出6厘米,标签写着“包容”,其实是把原来的M码偷换成L,让女生以为自己没胖,继续下单。
身体被数字安慰,钱包被悄悄掏空。
供应链端的人告诉我,一吨聚酯纤维比一吨棉花便宜四千块,把薄纱堆成蛋糕状,既能撑住“仙气”造型,又能把成本压到标价的一成。
高价低质的真相不是设计费,是面料费被砍到看不见。
有人猜品牌不懂女人,错,他们太懂。
知道你想在照片里赢一次,知道你会为“赢”的冲动付智商税。
退货窗口一关,钱就落袋,至于你能不能穿第二次,不在KPI里。
当男装区开始挂出“女生专穿”的招牌,当童装XL被抢成爆款,女装部还在加班加点多剪一刀,让下一批上衣再短两厘米。
流量需要新鲜,品牌需要毛利,只有衣柜里的“一次性战袍”在深夜提醒:被套路的从来不是衣服,是穿它的人。
你还愿意为那块布再付一次钱吗?
- 上一篇:刘晓庆70岁硬凹少女装,爬山气喘吁吁翻车了
- 下一篇:请归还女性称呼和器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