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滑稽戏的女装传统:王汝刚,舒悦,计一彪,靠反串演活上海

发布时间:2025-09-24 13:16  浏览量:1

提起“女装大佬”,年轻人会想到舞台上光鲜亮丽的表演者,可在上海滑稽戏的圈子里,男演女的反串早不是新鲜事——从王汝刚的“上海老阿姨”到舒悦的“阿婆”,再到计一彪的“俏媳妇”,一代代滑稽演员穿起花衣裳、戴上假发套,把弄堂里的阿姨妈妈、婆婆婶婶演得活灵活现。这不是博眼球的噱头,而是刻在滑稽戏骨子里的传统,藏着最地道的上海味道。

王汝刚:从“王小毛”到“老阿姨”,反串藏着“市井智慧”

在上海观众心里,王汝刚的名字几乎和“滑稽戏”划等号,可比起他演的正派青年“王小毛”,反串的“上海阿姨”反而更让人记牢——不是因为扮相多精致,而是他演的“阿姨”太真,一开口、一抬手,全是弄堂里的生活气。

2013年上海元宵晚会,王汝刚一出场就把观众逗乐了:穿件粉白相间的花衬衫,烫着卷卷的假发,肩上挎个绣着牡丹的小布包,一扭一扭走到台中央,张口就是一句地道上海话:“哎哟,今朝人多是多得来,挤得我鞋子都要掉了!”那语气里的咋咋呼呼、眼神里的精明活络,活脱脱就是楼下菜场里讨价还价的阿姨。小品里他演个单身老阿姨,帮邻居牵线搭桥,一会儿劝姑娘“找对象要看人品,别光看钱”,一会儿跟大爷“抬杠”“你这想法早就过时啦”,连甩袖子、拍大腿的小动作,都透着上海女人的利落劲儿。演出结束后,有观众说:“这不就是我家对门的张阿姨吗?连说话的腔调都一样!”

其实王汝刚反串的底气,全来自对生活的观察。早年他在工厂当厂医,天天跟车间里的阿姨妈妈打交道,谁爱说啥口头禅、遇到事啥反应,他都默默记在心里。后来进了滑稽剧团,演《明媒争娶》里的媒婆杨玉翠,他特意跑到老弄堂蹲点,看媒婆们怎么跟人聊天、怎么察言观色——比如跟人说话时会轻轻拉对方的胳膊,讨价还价时会故意提高声调又突然压低,这些细节全被他揉进了表演里。有人问他“一个大男人演女人,不怕被笑吗”,他笑说:“滑稽戏演的就是生活,只要演得真,观众笑的是角色,不是我。”

他最经典的反串角色,还要数《七十二家房客》里的“三六九”老婆——戏份不多,却让人过目不忘。出场时围着围裙,手里攥着锅铲,对着“三六九”劈头盖脸一顿骂:“你个杀千刀的,又去赌了?家里米都要没了!”那股子又气又疼的劲儿,把小市民夫妻的日常演得入木三分。台下老观众看得直点头:“就是这样的,上海女人骂老公,嘴上凶,心里还是疼人的。”

舒悦:“上海阿婆”成招牌,反串是“文化传承”

如果说王汝刚的反串胜在“生活化”,那舒悦的“上海阿婆”就赢在“有韵味”——他演的阿婆,不是简单的“扮老”,而是把沪语的软糯、老上海的讲究,全藏在了一举一动里。

2010年《欢乐星期二》里,舒悦的“上海阿婆”一亮相就火了:蓝布大襟衫、黑布鞋,鼻梁上架副老花镜,手里攥着个布袋子,一开口就是慢悠悠的老上海话:“小囡啊,慢点跑,别摔着。”他演的阿婆,不吵不闹,却总爱跟人“嘎讪胡”——讲弄堂里的旧事,说菜场的物价,劝年轻人“好好吃饭,别总吃外卖”,那语气里的慈爱、眼神里的温和,让不少上海人想起自己的外婆、奶奶。

为了演好这个角色,舒悦下了不少“笨功夫”。他跟着外婆学做针线活,看老人怎么穿针引线、怎么叠衣服;陪小区里的阿婆去买菜,听她们怎么跟摊主“拉家常”、怎么挑菜砍价;甚至特意学了老上海的“规矩”——比如给人递东西要双手,说话不能打断别人,坐椅子要坐半边,这些细节让“阿婆”的形象一下子立了起来。有次录节目,他演的阿婆给年轻演员递苹果,下意识用围裙擦了擦苹果皮,这个小动作被观众拍下来发到网上,有人评论:“我外婆就是这样的,总怕东西不干净,细节太戳人了。”

舒悦的反串,还藏着对沪语文化的坚守。他演的“阿婆”,嘴里总蹦出些快要失传的沪语词汇——“汏衣裳”(洗衣服)、“烧夜饭”(做晚饭)、“寻相骂”(吵架),还会唱几句老沪剧、滑稽小调。有次在节目里,他用“阿婆”的口吻教年轻人说沪语绕口令,“红凤凰,粉凤凰,红粉凤凰花凤凰”,一边教一边解释:“这些话现在小囡都不说了,我演阿婆,就是想把这些老底子的东西传下去。”

最让人动容的是,他演的“阿婆”从不装腔作势。有次录节目遇到下雨,他演的阿婆看到工作人员没打伞,赶紧把自己的布伞递过去,嘴里念叨:“你们年轻人忙,别淋感冒了。”那个自然的举动,比任何表演都打动人。观众说:“舒悦的阿婆,不是演出来的,是活出来的。”

计一彪:“俏媳妇”有新意,反串玩出“新花样”

比起王汝刚的“老派”、舒悦的“温情”,计一彪的反串更具“喜剧张力”——他演的“俏媳妇”“小阿姨”,带着点泼辣、有点小精明,却又透着可爱,把年轻一代上海女性的模样演得活灵活现。

计一彪最出名的反串角色,是《开心公寓》里的“刘喜”——一个爱打扮、爱八卦的上海媳妇。出场时总穿着时髦的连衣裙,头发梳得锃亮,手里拎着最新款的包,一开口就带着点“小抱怨”:“哎哟,我家那口子,昨天又喝酒到半夜,回来还不洗澡!”那股子又气又无奈的劲儿,像极了身边刚结婚的小媳妇。他演的“刘喜”,爱跟邻居打听八卦,却总在别人需要帮忙时第一个上前;爱跟老公“斗嘴”,却会默默给他准备醒酒汤,这种“刀子嘴豆腐心”的性格,让观众又爱又笑。

他的反串不局限于“中老年女性”,还敢挑战年轻姑娘的角色。有次在滑稽戏《乌鸦与麻雀》里,他演个刚从乡下到上海的“小保姆”,扎着两个羊角辫,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,说话带着点怯生生的口音,却又透着股子机灵劲儿。买菜时会跟摊主砍价,做家务时会偷懒耍滑,被主人说两句会委屈撇嘴,转头又忘了烦恼——这个鲜活的角色,让不少年轻观众眼前一亮:“原来反串也能演小姑娘,还这么可爱!”

计一彪说,他的反串秘诀是“抓特点,不夸张”。比如演年轻媳妇,他会观察身边女性的穿搭、说话的语气,甚至模仿她们刷手机的姿势;演小保姆,他会特意去请教老家来的阿姨,学她们的口音、动作。他从不刻意“扮丑”“装怪”,而是靠角色的性格、细节打动观众。有人说他的反串“接地气”,他笑说:“滑稽戏的核心是让人笑,更要让人懂,演的是身边人,观众才会有共鸣。”

从王汝刚到舒悦,再到计一彪,上海滑稽戏的“反串传统”从来不是简单的“男扮女”。这些演员穿起女装,不是为了博眼球,而是为了演活弄堂里的普通人——她们有脾气、有温情,有精明、有善良,藏着最真实的上海烟火气。就像老戏迷说的:“我们看的不是‘女装大佬’,是自己的生活,是上海的味道。”这份把生活演进戏里的坚持,才是滑稽戏反串最动人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