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女装辱司马懿,却被队友坑到猝死,54岁孔明留下千古遗憾
发布时间:2025-09-17 18:50 浏览量:2
建安十三年秋,长江江面火光冲天,曹操百万战船付之一炬,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凭智谋逆转战局;
可二十七年后,同样秋风萧瑟的八月,这位定三国格局的智者,却在五丈原军帐中溘然长逝,留下未竟的北伐与摇摇欲坠的蜀汉。
他用一生践行 “鞠躬尽瘁”,可耗尽国力的北伐,是兴复汉室的壮举,还是加速灭亡的无奈?
诸葛亮的故事,始于隆中农田,他出身琅琊诸葛氏,是汉元帝时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人,父母早亡后随叔父诸葛玄颠沛流离。
叔父病逝后,27 岁的他在隆中定居,“躬耕陇亩” 的日子里,却把《孙子兵法》翻得卷边,常与徐庶、崔州平等名士纵论天下,自比管仲、乐毅,这份狂傲,源于胸有成竹的底气。
改变他命运的是刘备三顾茅庐,建安十二年,依附刘表的刘备驻军新野,虽有关羽、张飞猛将,却缺定战略的谋士。
经徐庶、司马徽推荐,刘备带关张直奔隆中,前两次或扑空或见不到,第三次才在草堂外等诸葛亮睡醒。
当刘备说出 “欲信大义于天下” 的抱负,诸葛亮抛出《隆中对》:曹操挟天子不可争锋,孙权据江东可做盟友,刘备应先取荆州、再夺益州,待天下有变两路夹击中原。这番话定了刘备二十年方向,也让诸葛亮踏上辅佐之路。
赤壁之战,是诸葛亮的成名战,建安十三年,曹操南下,刘表之子刘琮降曹,刘备长坂坡惨败退守夏口。
眼看曹操要吞江东,诸葛亮主动赴吴求援。彼时东吴朝堂,张昭等文臣劝孙权投降,诸葛亮直击要害:“曹操大军远来疲惫,北方士兵不习水战,孙刘联手必能破曹。”
他逐条驳斥主降派,说动孙权。又看穿周瑜主战心思,故意说 “送大乔、小乔给曹操可退军”,戳中周瑜痛处,使其拍案抗曹。
随后的操作更显智慧。周瑜刁难他十天造十万支箭,诸葛亮只要三天还立军令状。他算准第三天有大雾,带二十条扎满稻草人的快船奔曹营,擂鼓呐喊造进攻假象。
曹操多疑,只敢射箭,大雾散去时,船上稻草人插满箭,足有十万余支,这便是 “草船借箭”。决战日,隆冬本刮西北风,诸葛亮凭天文知识算准有东南风,还设坛祭风稳军心。
东南风至,黄盖带火船冲曹营,曹操连环战船成火海,孙刘联军追杀,曹操带残兵北逃。经此役,三国鼎立格局形成,诸葛亮成 “卧龙”。
刘备称帝后,诸葛亮任丞相,可夷陵之战惨败让蜀汉元气大伤。
刘备白帝城托孤,将刘禅与蜀汉托付给他,还说 “若嗣子不才,君可自取”。诸葛亮发誓 “竭股肱之力,效忠贞之节”,此后十年,他真的 “事必躬亲”。
政治上,他与法正、刘巴制定《蜀科》,无论高官百姓,犯法必罚。马谡是他看重的将领,街亭失守后,他仍挥泪斩马谡以明军纪。
人才选拔上,他不看出身,蒋琬本是喝酒误事的县令,诸葛亮识其治国之才力保升迁,后来成接班人;杨洪原是小官,因汉中战事见解独到,被提拔为蜀郡太守,治理得井井有条。
经济上,诸葛亮下足功夫,他知农业是根本,推行 “闭关息民” 让百姓安心种地,还设堰官,派 1200 人常年维护都江堰,保成都平原灌溉。
蜀锦是蜀汉 “硬通货”,他设锦官管生产,鼓励种桑养蚕,蜀锦畅销魏吴,为蜀汉赚大钱。南中地区,他用 “攻心为上”,七擒七纵孟获,使其真心归顺,还推广先进农具技术,把南中变成蜀汉粮仓与兵源地。
即便蜀汉治理得好,诸葛亮没忘北伐。建兴六年起,他五次北伐,每次倾尽国力。
可现实残酷:蜀汉章武元年仅 94 万人,曹魏有 460 万人,兵力物资差悬殊;从成都到关中,翻秦岭蜀道,粮草常跟不上,第四次北伐就因李严督粮不力退兵;曹魏还有司马懿,深知蜀军弱点,坚守不战打消耗战,即便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羞辱,也不为所动。
最惋惜的是建兴十二年最后一次北伐,二月,54 岁的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,驻五丈原。他知身体不好,特意屯田打持久战,可孙权十万援军仅两个月就退,蜀汉成孤军。
诸葛亮每天处理军务到深夜,连二十军棍以上处罚都亲自批,主簿杨顒劝 “治家尚需分工,何况治国”,他只能叹气,蜀汉人才少,不敢放权。
八月,司马懿从蜀使口中知诸葛亮日吃三四升米还吐血,断定 “其命不久”。
不久诸葛亮病逝军帐,临终前,他安排杨仪、姜维撤军,遗嘱 “葬定军山,无陪葬,穿常服”。蜀军按他计策用木雕假装他还在,吓退司马懿,留下 “死诸葛走生仲达” 的谚语。
司马懿后来看蜀军营寨,见布局井然,感叹 “天下奇才也!”
诸葛亮死后,蜀汉命运走向终点,蒋琬、费祎尽力维持,可国力早已在北伐中耗尽。景耀六年,曹魏伐蜀,刘禅投降,蜀汉灭亡,而这年距刘禅为诸葛亮立庙仅数月。
有人说北伐是 “以卵击石”,耗尽蜀汉国力;也有人说,正因北伐,曹魏不敢轻易南下,为蜀汉延了四十年命。
但无论如何,诸葛亮用一生诠释 “鞠躬尽瘁”:他去世时,家中只有成都十五顷薄田、八百棵桑树,无任何私产;写给儿子诸葛瞻的《诫子书》,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,至今是修身格言。
如今,成都武侯祠香火依旧,无数人缅怀这位丞相,他不是无所不能的神,但忠诚、智慧与坚守,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标杆。正如钱穆所言:“有一诸葛,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,一如两汉。”
文/编辑:财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