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话刘曼文 | 学会“想入非非”,在创作中找寻精神家园
发布时间:2025-09-11 17:19 浏览量:6
作为致力于构建艺术档案库的一口博物馆,与浦东碧云美术馆联合发起“一本书”的艺术项目,该项目每期邀请艺术家围绕特定书籍进行深度分享。今年初夏,在举办“园林如许——又见刘曼文”展览时,一口博物馆以特别单元的形式呈现了艺术家刘曼文的档案——「侧面」刘曼文及短片《想入非非》。短片的访谈由一口博物馆全程记录,刘曼文以赫尔曼·黑塞的《悉达多》为切入点娓娓道来,为观众带来独特的感悟体验。
——编者按
「侧面」刘曼文的海报最终在八月定稿,提议过许多方案,后来一致选择了这张粼粼的湖面,它象征着刘曼文的“精神家园”。编辑们将它悬挂在办公室门口,以期珍藏与曼文老师对谈、拍摄、相处的时光。
回溯春初,「侧面」刘曼文艺术档案项目启动,《悉达多》(赫尔曼·黑塞著)成为本期“一本书”的艺术项目采访的引线。大淀湖畔,湖水轻柔、光影载舟,刘曼文将自己找寻精神家园的故事娓娓讲述。
“唵”的一声,已然想入非非。
一口博物馆邀请刘曼文担任嘉宾,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创作过程。刘曼文本次推荐的书是德国作家赫尔曼·黑塞所著的《悉达多》。“我觉得悉达多可以打开心灵的另一扇窗,让我看到不同的我,也看到不同的的风景,它很真实、也很虚幻。”刘曼文在不同人生阶段中的多面性,都与她在《悉达多》中读到的感悟相通,始终生长着、流动着,永不停歇。
初次注意到“想入非非”这个词,是刘曼文讲述自己创作毕业作品《冬》时的场景:
“我的毕业创作画的是一个奶牛场,我在那里写生、体验、创作。按照当时革命现实主义的潮流,很多老师建议门外应该画一个拖拉机,但是我自己很坚持我的这种小情调,那个女生站在那莫名其妙不知道想什么,有点想入非非也好,或是很浪漫地在想个人的生活……”
档案No.05038刘曼文《冬》,1982
刘曼文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,父母在她出生前便因单位支援内地从上海移居到这里。她的绘画启蒙,来自哈尔滨少年宫。
得益于张钦若老师的写生训练,刘曼文学会“不要追着对象去模拟自然,要在对象的基础上去表现”,学会了想入非非。1977年恢复高考后,1978年鲁迅美术学院破格录取了年仅16岁的她。
档案No.05059刘曼文在黑龙江画院,1995
毕业后,刘曼文被分配到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,10年后调任黑龙江省画院。基于对20世纪90年代社会背景下家庭形态、女性角色的观察,结合自身生活体验的沉淀,她正式开启了“平淡人生”系列创作。
在“平淡人生”的世界里,刘曼文戏剧性地表现普通家庭中的真实冲突与内心世界的诸多感悟。1996年,第一幅《平淡人生》完成,新的创作序列诞生了。
“《平淡人生》系列是从1996年开始的。萌发这种表达内心状态的想法其实已经很多年了,但是我一直找不到适合的载体和语言,因为我之前的创作都是现实主义的,没有介入到人的精神状态里。我决定要开始新的创作序列了,这是一个突然的变化,这当然也是我。”
档案No.05022、05024、05027《平淡人生》系列手稿
档案No.05233刘曼文《平淡人生12》,1999
刘曼文笔下带着时代印记的人物与面孔,在二十世纪最后十年步入中国当代艺术史,成为最为人所熟知的“中国家庭”艺术符号。
拍摄时,刘曼文第一次把平淡人生的照片素材翻出来:夸张的放大镜、耐人寻味的眼神......种种细节表明画面背后的不平静,每一张脸庞下都承载着平淡人生中说不清也道不明的故事。
“个案跟时代是不可分割的,只要个案揭露到位的时候,实际上就能够折射出时代的影子。《平淡人生》实际上并不是我自己家庭的一个案例,它是一代人生活的缩影。”
档案No.05050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展览现场(中国美术馆),2000
跨越新世纪,刘曼文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——回上海。她潇洒地用综合材料作品《关于生存体验的报告》(2003)结束了获得高度关注与评价的“平淡人生“系列,开启了新生活。
她用了几年的时间放空、感受新的环境,慢慢在上海的热闹街景与海派文化中发现了“蓝调”与“红颜”。她说这是另一种生存体验报告。
“到上海以后,我有连续四五年的时间没有找到更恰当的、我想创作的语言。当时,我拿着相机在淮海路、新天地不停地转来转去,没有一定要去创作的目的。虽然在人群中来回穿梭,但都不是熟悉的人,我可以很放松、很自在。”
档案No.05046刘曼文在埃及,2006
“园林”首次出现在刘曼文的画中,源自2005年与油画界艺术家们的一次写生。从理性地描摹,到感性地探索,她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在虚与实中沉潜、革新,园林成为其延续至今的核心主题。
与刘曼文共同漫游于苏州园林时,她打趣地说,对园林这么持久的热爱或许是来自于基因,而在放任地探索后,她确信这就是她在寻觅的精神家园。
“园林里有一种可游可玩的境界,这并不是说视觉上全都能看得到的。我不知道我基因里有什么,所以我现在想要把确定的、理性的东西先放下来,尽量去发现和挖掘潜意识里边自己还不知道的。”
刘曼文园林深处80X100cm布面丙烯,2024年
阅读刘曼文在黑龙江画院的工作日记时,会发现,在创作《平淡人生》系列的同时,她还有一个远离现实生活的系列——《北方四季》。那是她在90年代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,留给自己的一片心灵净土。
“在北方四季里边,我画春夏秋冬,那都是画的这些白桦树,还有画的这些都是带有一些梦幻色彩的,它是一个我的理想空间,也是心灵的一个地方。”
档案No.05034《北方四季》手稿,1990s
正如她向我们推荐《悉达多》,她说这本书可以打开心灵的另一扇窗,让她看到不一样的自己,也看到不同的风景。《平淡人生》与《北方四季》这些看似离散的创作,正是她内心的多扇窗,向内求索的同时保持着向外观察,最终平行地汇入她丰沛的精神世界。
在我们看来,所谓的“精神家园”,似乎早就萌芽于刘曼文在松花江边的写生。它时而化为务工后思绪纷飞的少女、时而化为茫茫天地间的白桦林、时而是一簇蓝、时而是一抹绿......“唵”的一声,已然想入非非。
他早已渗透“唵”的真谛。这不可言说的圣音,是万物的圆满之音。
......
他心中响起一个声音,不是别人的,正是他自己的灵魂之声,它轻轻说着:“唵”。刹那间,他认出了自己。
——《悉达多》
“园林如许——又见刘曼文”展览回顾
2025年5月25日至6月29日,浦东碧云美术馆举办了《园林如许——又见刘曼文》个人展览。从2005年创作第一幅园林开始,呈现了刘曼文20年间对园林母题的持续探索成果。刘曼文以西方语汇表达中式美学,描绘心中理想的精神家园。
“园林如许——又见刘曼文”2025
浦东碧云美术馆展览现场
“园林如许——又见刘曼文”2025
一口博物馆刘曼文档案
刘曼文
春分
200X300cm
布面油画,2024年
刘曼文
春色如许
100X130cm
布面油画,2025年
艺术家简介
刘曼文,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,上海油画雕塑院艺术家,2010-2018年任职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。曾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优秀作品、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作品、第十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、上海白玉兰美术大奖、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等奖项。出版入编:《20世纪中国美术史(油画卷)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、《中国当代美术图鉴(1979-1999)(油画分册)》湖北教育出版社等。作品被中国美术馆、上海美术馆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、意大利国家东方艺术博物馆、意大利普利菲卡多基金会等收藏。
重要个人展览
2024“那地方恍若梦境”——刘曼文园林个展(木曦画廊上海)
2022“漫步”——刘曼文园林个展(木曦画廊上海)
2021“平行线——刘曼文作品”(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上海)
2021“宁静之美——刘曼文作品”(木曦艺术上海)
2019“延伸的视野——刘曼文、邓翰墨作品”(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上海)
2019“时间·记忆——刘曼文作品”(鸿—美术馆上海)
2018“关于上海——刘曼文作品”(魁蒂公爵古堡波比)
2017“关于上海——刘曼文作品”(贝利尼博物馆佛罗伦萨)
2016“情感时空的图像—刘曼文作品”(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上海)
2015“时间的记忆——刘曼文作品”(DOMENICO.PURIFCATO基金会画廊罗马)
2014 “时间的记忆——刘曼文作品”(20 ART SPACE 上海)
2011“秋水伊人——刘曼文作品展”(今日美术馆北京)
1999刘曼文“平淡人生系列”作品展(红门画廊北京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