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镇已经看不到年轻人了

发布时间:2025-08-31 18:36  浏览量:7

文 | 猫姐

图片 |网络

本文字数 |1559

这是老陆不老为你写的第243个故事

风如约而至,陆杰awr

01

今天是8月31号,小学生集体开学的日子。

市区里各个学校颇有仪式感,小学生们背着小书包欢快的回归到学校里,但与之鲜明对比的是老家的乡镇小学,竟没几个学生了,一个年级凑一个班出来都绰绰有余。

老家原先是个镇,镇中心有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,都是分开管理的,光是小学一个年级就有好几个班,每次周一升国旗的时候,操场里站满了学生。

隔壁一个校区就是初中部,每年的初中生也不少,一个年级至少有一个尖子班,两三个普通班,以往每年尖子班的学生都能有一半的人考进市区数一数二的高中,所以升学率一直也还可以。

后来学校的人开始变少了,有的家长把孩子转到了更好的镇初中,有的家长直接买房在城里,把孩子接到了城里念书,这几年,小学和初中的老师也有不少纷纷离开乡镇,考到市区里去了。

留下的老教师,都是四五十岁的了,学生、家长、老师都心照不宣的默默离开乡镇,前段时间我回老家看到这两所学校,早已经合并在一起,称为九义校了,顾名思义: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。

即便这样,来九义校念书的学生也没几个,勉勉强强一个年级凑出一个班已经算很好了,学校开始变得冷冷清清,周围的围挡上都长出了青苔。

村里的人都在说,这是一个几乎看不到青少年的乡镇。

年轻点的人在外打工,小孩到了城里念书,乡镇上留下的只有垂垂老矣的老人,学校附近的小卖部也都陆续关门了,零食卖不出去了,也没收入来源了。

我在镇上晃荡了一圈,原先热闹的集市也变得萧条了许多,许多摊位都撤离了,曾经好几条街的生意都没人做了,在街上,也很少看到年轻人的身影,多半是背着背篓,互相问候的老人们。

集市时间一过,乡镇街道上陷入了一股死寂沉沉的感觉,路上也没什么人,很安静的感觉,那条被踏过无数人的柏油路,变得沉淀了许多。

才意识到,我们小时候待过的乡镇真的变老了,就像是过去的浮沉,随着时代留在了过去,一并留下的,只有那些眼睁睁看着变老的老人。

02

或许乡镇终究留不住热血的青年。

家里赚不到钱,也没好的工作机会,除了肉眼可见的蛮活力,剩下的就是枯燥的生活和夜以继日的奔波,乡镇也没什么娱乐活动,无味的零社交环境,交不到新朋友,见识不到新鲜的事物。

时间一长,年轻人都想离开这儿。

以前父辈祖辈经营下来的小本生意,下一代也不愿意继续做了,以前在乡镇上卖挂面、卖菜板的老板们,他们的铺子也没有年轻人接手,过不了几年都关门了,没人愿意做这种小本生意了。

时代的潮流,正在一点点的褪去。

我还记得,以前我们学校门口,有一条街专门卖潮牌女装,大多都是一些款式新颖,从广州进货的服装,除了女装之外,还有文具精品店、小说报刊店、二次元书店等等,钻进去就可以待一两个小时,简直是学生时代的快乐天堂。

这次回到老家后,我兴奋的跑到那条街,映入我眼前的是那条街变得空空荡荡,一个铺子都没有了,唯一开着的,是一家卖内衣的店。

乡镇上的小生意就像是中年危机一样,吃完了年轻饭的福利,到了中年毫无竞争力,不得不早点脱身离去。

我有点理解为什么年轻人都纷纷离开了乡镇,在那儿,有一股深深的无力感,每一天都孤独无聊,没有同频的圈子,没有能逛的地方,乡镇的生活本质就是一眼望到底,没什么好值得期待的。

还不如趁着年轻,去大城市闯荡一番,虽然大城市里的生活成本不低,但生活总归是会越过越好的,还有一种说不出的希望。

也许有一天我们都会离开大城市里回到属于我们的浪浪山,但年轻的时候总归要多看看世界,大城市有无限的包容性,可以让我们发挥自己的能量,在外面,你可以是任何人,你也可以成为任何人。

见很多人,读很多书,看很多景,都是我们一步步朝着大山走出来的眼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