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4年吉鸿昌因抗日被老蒋处决,妻子为保护子女装疯卖傻,后续如何
发布时间:2025-07-09 00:03 浏览量:1
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请悉知。
他出事那天,天还没黑,屋里人刚换庄打完一圈牌,外头走廊突然响起一阵杂乱脚步声,像是有人故意跺地板。
紧接着,一个皮球从门缝滚进来。
进来的是个女服务员,低着头,说是来捡球的。
她一边弯腰捡球,一边用眼角偷瞄房里每个人,尤其是坐在暖气管边上穿白褂子的那位。
谁也没料到,就是这几秒钟的扫视,直接把命搭进去了。
不到三分钟,门被踹开,一名特务冲进来,抬手就开枪,白褂子那人当场倒下,血洒一地。
可是,错了。
他们搞错人了,真正的目标——吉鸿昌,此时正穿着锦缎长袍坐在沙发对面。
这不是电影情节,这是真事。
特务认错人,误杀了共产党人,吉鸿昌则在混乱中反应极快,一记拳头打飞了枪,第二个特务也被吓得转身就跑。
可这事没完,楼下的巡捕早就等着了。
吉鸿昌知道自己已经被包围,没逃,站出来说:“我在这里,先送我去医院包扎。”就这句话,他自己把命交出去了。
半个月后,他被送到北平,秘密处决。
蒋介石签的字,杀的是自己人,但更怕的是他站错队。
吉鸿昌不是一开始就站到人民这一边的。
他早年跟着冯玉祥混军队,打仗不要命,升官也快。
可他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。
一次操练时,冯玉祥问士兵:“我们是谁的队伍?”别人都不敢吭声,吉鸿昌站出来,说:“洋人的。”
这话说得直白,冯玉祥当场没发火,反倒觉得他有骨气,把他送进模范连重点培养。
没几年,这人就成了西北名将,打得马家军连夜撤兵,战功一桩接一桩。
可他的转折点,是他假扮炉匠混进红军地盘,看见百姓安居、兵民一体。
他回头写了一句话:“投错门,快改。”从那以后,他再没认真打过红军,遇上就朝天开枪。
蒋介石察觉不对,派特务监视他,最后干脆把他调到上海,说是出国考察,实则软禁。
他表面顺从,心里却想着抗日。
到了美国,他在宾馆门口挂块牌子:“我是中国人。”美国人看不起中国人,他偏不低头。
有记者问他,中国没飞机没大炮,拿什么打日本?他拍着胸口说:“我们有热血。”
回国后,他找老部下重整旗鼓,准备投奔红军。
没等成,倒是共产党先找上门来。
他没犹豫,入了党。
不久后,他和冯玉祥组织了抗日同盟军,打得日本人第一次吃了败仗。
但这仗也把蒋介石惹毛了。
抗日,破坏了他的谈判计划。
蒋立马下令清剿,动用十六个师包围同盟军。
吉鸿昌苦战数日,带部队逃进山谷,被围得水泄不通。
他不忍战士白白牺牲,主动出面谈判,却被国民党抓了。
他在途中靠一个正直士兵帮忙逃脱,回到天津,继续搞地下工作。
可特务没放过他。
那天的一场枪杀行动,彻底把他推上绝路。
他被捕后,特务拿妻子胡红霞做文章。
她被抓去,披头散发站在他面前。
他一句:“她是妇道人家,放了她!”特务见软的不行,就动用酷刑逼供,胡红霞咬牙不说。
她出去后,四处奔走,找报社,找冯玉祥,甚至抵押房产,只为救丈夫一命。
可越救越快,反倒让国民党加快了行刑速度。
最后一次审讯,法官拍桌子威胁,他笑了:“我不是被吓大的。”审讯草草收场。
枪决前,他写下遗书,交代妻子要照顾好孩子。
他穿好衣服,在地上写下最后一句话:“恨不是战死沙场。”
他坐在椅子上,怒吼: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!”枪响,话音未落。
三天后,消息才对外公布。
胡红霞请求领尸体,对方不答应。
她撞栏抗议,最终抵押房子才领回丈夫遗体。
收殓时,她在他衣兜里发现几张纸条:“不要告诉我夫人,不要厚葬。”
她当场晕过去。
那时,儿子才五岁,女儿三岁。
她没倒下。
为了保护孩子,也为了掩护组织,她开始装疯。
满街奔跑,乱喊名字,头发蓬乱,衣服破烂。
特务盯她几天,见她疯得是真的,就不再管她了。
她趁机送走孩子,组织帮她改名“傅博英”,在外地教书。
直到解放后,才恢复身份。1953年,毛主席亲自签发烈士证书,送到她手里。
儿子吉兰泰成了一名教师,低调过日子。
女儿吉瑞芝生活艰难,靠做小工撑着,后来考上天津师范,留校当了老师,还进了政协,退休后一直奔波在各地宣传父亲事迹。
她说,父亲是她的根。
参考资料:
《吉鸿昌传》 中国人民军事出版社
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:《抗日英烈传》
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:《红色记忆:吉鸿昌一家人的革命故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