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初四王:文人山水画的顶峰时刻
发布时间:2025-07-07 00:36 浏览量:1
清四王,是指清朝初期以王时敏为首的四位著名画家:王时敏、王鉴、王原祁和王翚。他们在艺术思想上的共同特点是仿古,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,这种思想因受到皇帝的认可和提倡,因此被尊为“正宗”。“四王”以山水画为主,各自画风略有区别,又以师承关系,分为“娄东”与“虞山”两派,影响了后代三百余年。又称“四王”画家、清初四王。
|王时敏|
王时敏(1592年-1680年),本名王赞虞,字逊之,号烟客,又号偶谐道人,晚号西庐老人,南直隶苏州府太仓人,明末清初画家,大学士王锡爵之孙,翰林编修王衡之子,"四王"第一代人。
系出高门,文采早著,以祖荫,官至太常寺少卿。明清鼎革后,家居不出,奖掖后进,名德为时所重。明季画学董其昌,少时亲炙,得其真传。于黄公望墨法,尤有深契,暮年益臻神化。爱才若渴,四方工画者踵接于门,得其指授,无不知名於时,为一代画苑领袖。康熙十九年卒,年八十九岁。
王时敏主张摹古,笔墨含蓄,苍润松秀,浑厚清逸,构图较少变化。其画在清代影响极大,王翚、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得其亲授。王时敏开创了山水画的"娄东派",与王鉴、王翚、王原祁并称四王,外加恽寿平、吴历合称"清六家"。
晚清娄东画派代表画家与评论家秦祖永之《桐阴论画》评王时敏:运腕虚灵,布墨神逸,随意点刷,丘壑浑成。
1 仿大痴浮岚烟嶂图 纸本设色 91.6×60.2cm
崇祯癸未(1643)秋仲。从虞山云泉上人借得真迹。作此临本。今藏于吾娄问梅禅院。即云泉之高徒为少林丈室也。西庐王时敏识。
2 仿王蒙山水 纸本浅设色 170×69.6cm
丁未(1667)秋日。仿黄鹤山樵笔。王时敏。
3 仿王维江山雪霁 纸本设色 170×60cm
右丞江山雪霁图。用笔运思。所谓迥出天机。参乎造化。非后人所能企及。后于京邸见江干雪意长卷。其笔致亦略相同。余屛迹村庄。追忆其意。点染此图。惜老眼昏眊。未能彷彿。殊自愧耳。戊申(1668)秋日。西庐老人王时敏画。并识。
4 仿黄公望山水 绢本设色 147.8×67.4cm
大中丞觐翁老先生。伟略弘猷。为世鳌柱。越江濊泽。流溢邻疆。敏霑九里余润。倾向日殷。且衰门之与高平。世有姻谊。顾草野枯贱。不敢以莩末。攀援云霄。惟绘事性所夙耽。久因衰眊废阁。兹勉作小图。奉供几席。虽目昏腕弱。丑拙兹彰。犹冀笔墨之微。仰邀大方法鉴。庶薋葹小草。得沐庆霄渥采。生色更无量耳。康熙庚戌(1670)暮春。娄东王时敏识。时年七十有九。
5 仿黄公望浮岚暖翠图 纸本水墨 63.5×29.3cm
庚戌(1670)春仲。仿大痴浮峦暖翠图。王时敏。
6 松岩静乐图 绢本设色 168×76.3cm
松岩静乐。辛亥(1671)秋日。写为澹翁老亲台。西庐老人王时敏。
7 浮岚暖翠 绢本设色 163.4×99.1cm
壬子(1672)长夏。仿黄子久浮岚暖翠图笔意。娄东王时敏。时年八十有一。
8 画山水 纸本浅设色 115×46.8cm
丙辰(1616)夏日。仿子久笔意。王时敏。
|王原祁|
王原祁,明崇祯十五年(1642年)生,清康熙五十四年(1715年)卒。字茂京,号麓台、石师道人,江南省苏州府太仓人(今江苏太仓),王时敏孙。娄东画派 ,左右清代三百年画坛,成为正统派中坚人物。享年七十四。
1 仿黄公望笔意 绢本设色 104.4×54.1cm
大痴画。华滋浑厚。不为奇峭。沙水容与处甚多。玆取其意为作此图。未知少有相合否。康熙甲午(1714)中秋下浣画并题。王原祁。年七十有三。
2 仿王蒙夏日山居图 纸本设色 96.5×49cm
甲戌(西元一六九四年)初秋。仿黄鹤山樵夏日山居图笔意。王原祁。
3 仿黃公望山水 纸本浅设色 122.4×58.1cm
感慨风尘内。寄怀常读诗。愿言追正始。风雅兼骚词。学古愧鲁钝。面墙何所之。以兹通六法。略有会心时。吾宗有树百。磊落多奇姿。发响吐钟吕。斑藓腾云螭。阳春生绚彩。爽气动秋颸。负才不得意。牢落同丘为。扁舟来北访。执手话别离。高山流水曲。忽起烟峦思。四家兼董巨。令我次第窥。官闲试盘礡。惨淡心神驰。画理合禅定。南宗衣钵贻。髻珠各自宝。丰骨秉天彝。师承近茫昧。遂令识者希。舍学务从人。皴染徒尔疲。氛霾尽一扫。并剪与哀梨。置之屏障间。咫尺万里奇。论画耻形似。坡公意岂私。层楼拟一搆。写出胸中痴。挥洒答君咏。君今且勿嗤。乙亥(1695)夏日。树百弟以诗促画。余为仿大痴笔。并和元韵。麓台祁。
4 仿黄公望山水 纸本设色 93.5×46.6cm
丙子(1696)清和。仿大痴笔。王原祁。
5 仿黄公望山水 纸本设色 90.2×133.7cm
细雨檐花春色妍。故人书信自江天。匆匆愧逐尘中马。写得青山不论年。甲戌春余在都门。范友妹丈以巨幅见寄。嘱仿大痴笔。余即为点染。尘俗纷纠。每多作辍。范兄酷嗜余笔。不嫌促迫。亦无如何也。近过吴门。携至蔗轩成之。并赋一绝以纪其事。康熙戊寅(1698)上巳。麓台祁。
6 仿王蒙山水 纸本水墨 97.9×53cm
黄鹤山樵。远宗摩诘。近师松雪。而其气韵天然。浑厚磅礡。则全本董巨。余家旧藏丹台春晓。及云间所见夏日山居。皆融化诸家而出之。临摹家未得其意。则与相去什百倍屣矣。含吉表弟四帙。余写此意为祝。欲与二图少分相应。历年未成。既成谛观。全未得山樵脚汗气也。因书之以志愧。时康熙己卯(1699)清和下澣。王原祁。
7 画山水 纸本水墨 64.7×47.2cm
己卯(1699)冬日。仿黄鹤山樵笔。麓台祁。
8 仿李营丘笔意 纸本水墨 47.3×66.4cm
仿李营丘。己卯(1699)春写前于东宅新搆书室。原祁。
9 仿倪瓒山水 纸本水墨 97.2×45.9cm
庚辰(1700)初春。仿云林笔意。闲圃道契。自虞过访言别。奉赠以博一粲。麓台祁。
10 山水 纸本水墨 95.1×46.2cm
庚辰(1700)夏五六日。寓中雨窗。匡吉欲余作云林。而笔势不能止。遂成是图。然仿古师其意不泥其迹。先从此鍊笔。纯熟之后。不期合而自合矣。麓台祁。
11 画中有诗图 纸本设色 97.8×43.4cm
昔人云。画中有诗。诗中有画。盖诗以言情。画亦犹是也。庚辰(1700)元夕后。积雨初晴。庭梅乍放。余于此兴会不浅。适江君天远。张君穉昭。自郡至。渔山吴君。廿年不来。亦偶移棹过访。三先生各负绝艺。而一时胜集。不可不纪其事也。因作此图。太原王原祁麓台画。并题。
12 仿大痴虞山秋色 纸本设色 98.1×46.2cm
人说秋光好。秋光此处寻。红黄间树里。云水映山岑。康熙辛巳(1701)春日。长安邸舍忆虞山秋色。仿大痴笔。麓台祁。
13 仿倪瓒笔意 纸本水墨 97.6×49.5cm
余近得云林萧闲道馆之作。恬雅中有沉郁。非时趋清中带软所能梦见。晨夕摹仿。笔墨微旨。如击石火。闪电光。思之若有所得。循之恐失其踪。此图适成。于倪画未必无因缘会合处。识之。康熙辛巳(1701)九秋麓台祁笔。
14 秋山图 纸本设色 74.3×41.2cm
康熙壬午(1702)长夏。仿黄子久秋山于京师邸舍。娄东王原祁。
15 仿赵孟頫仙山楼阁 绢本设色 141.1×76.6cm
康熙壬午(1702)端月。仿赵松雪仙山楼阁。呈马老师相老先生教正。娄东王原祁。
16 秋山晴霁图 纸本水墨 122.5×51.3cm
康熙甲申(1704)初秋。仿梅道人笔。王原祁。
世人论画以笔墨。而用笔用墨。必须辨其次第。审其纯驳。从气势而定位置。从位置而加皴染。略一任意。便疥癞满纸矣。每于梅道人有墨猪之诮。精深流逸之故。茫然不解。何以得古人用心处。余急于此指出。得其三昧。即得北宋之三昧也。康熙甲午(1714)春日。题于万寿图馆中。娄东麓台祁。年七十有三。
17 仿倪瓒山水 纸本水墨 64.3×42cm
画忌率笔。于荒率中。得平淡涵泳之致。云林笔墨。出人一头地处也。余还家后。理楫迎銮。兴到不觉技痒。漫写此意。仓猝中自无佳趣。应为识者所笑耳。时乙酉(1705)上巳后一日。求是堂中作。麓台祁。
18 仿黄公望山水 纸本水墨 105.4×50.3cm
大痴画。经营位置。可学而至。荒率苍莽。不可学而至。思翁得力处。全在于此。此图余仿其意。丙戌(1706)冬日。消寒漫笔。王原祁。
19 仿黄公望秋山图 纸本设色 81.3×50.2cm
余曾闻之先奉常云。在京江张子羽家。见大痴秋山笔墨设色之妙。虽大痴生平亦不易得。以未获再见为恨。时移世易。此图不知何往矣。余学画以来。常形梦寐。每当盘礡。于此悬揣冀其暗合。如水月镜花。何从把捉。只竭其薄技而已。来仪吴兄酷嗜余画。庚辰至今与之深谈奕理。匪朝伊夕。每为点染。未成旋失。今秋余坚留信宿。辍笔方行。即写此意以赠。以见余用心之苦。践约之难也。康熙丁亥(1707)初秋王原祁画。
20 画山水 纸本水墨 54.2×33cm
巨然有烟浮远岫图。仿其大意。(字迹皆漫漶不可识)
21 画山水 纸本设色 54.3×32.9cm
青山临古道。红树照青溪。拟范中立。
22 画山水 纸本设色 54.3×33.3cm
秋山暮霭。画以天地为师。以古人为师。高房山原本北苑海岳。笔墨浑厚之气。晦明风雨。触处相合。明董华亭称其与鸥波并绝。丁亥(1707)冬日。偶暇仿之。麓台。
23 画山水 纸本水墨 53.9×32.8cm
九峰雪霁图意。兼用李营丘笔。
24 画山水 纸本设色 50×32.8cm
大痴姚江晓色。此图近之。
25 画山水 纸本水墨 54.1×32.8cm
仿黄鹤山樵笔。
26 画山水 纸本水墨 54.1×33.1cm
墨法出仲圭。苍润见萧洒。后有石田翁。谁是知音者。原祁。(字迹皆漫漶不可识)
27 画山水 纸本设色 54.4×33cm
戊子(1708)初春写云林设色小景。余于客岁三冬。侍直畅春公寓。闲有暇时。薄醉消寒。便一弄笔。不觉成此数帧。因题之曰。适然集。麓台祁。
28 仿黄公望笔意 纸本水墨 85.2×44.7cm
大痴画。由淡入浓。以意运气。以气会神。虽粗服乱头。益见其妩媚也。作者于行间墨里。得几希之妙。若以迹象求之。便大相迳庭矣。丁亥(1707)初秋新凉。写于双藤书屋。麓台祁。
29 仿王蒙笔意 纸本水墨 100.5×45.1cm
画法要兼宋元三昧。元季四家学董巨。又各自成家。山樵尤从中变化。莫可端倪。所为冰寒于水者也。学者体认神逸之韵。穷究向上之理。虽未能登堂入室。亦不无小补云。丁亥(1707)小春写于双藤书屋。王原祁。
30 画山水 绢本设色 98.5×52.4cm
简淡之中。自然艳丽。此云林设色之妙。元人中独绝者也。是幅未识能彷彿否。时康熙戊子(1708)清和下澣。麓台祁。
31 春山图 纸本设色 99.7×42.7cm
大痴有夏山秋山二图。余仿其意作春山。参用天池石壁陡壑密林笔。戊子(1708)七月下澣麓台祁。
32 山村雨景 绢本水墨 148.4×55cm
近溪幽湿处。全借墨华浓。唐人此语。真所谓诗中画也。偶图数笔。觉满幅冷光。又非画中诗耶。戊子(1708)深秋。适树翁老先生南归言别。遂以赠之。其工拙不复问矣。王原祁。
33 仿米芾云山 纸本水墨 100.3×57.1cm
戊子(1708)新春畅春公寓。呵冻写米家云山。麓台祁。
34 仿黄公望山水 纸本设色 106.5×60cm
其章从余游。应钦召入都。阅二载丁亥春仲。为尊甫德先先生七帙大寿。以分任编辑。不遑趋庭莱舞。值余扈从南归。切恳写此为南山之祝。途次公事鞅掌。鹿鹿趋直。仿一峰老人笔。点染未竟。戊子(1708)春正。应制稍暇。余墨剩色。拨冗续成。疾行无善步。不足称寿翁添筹驻颜之意。书以志愧。王原祁。
35 仿倪黄山水 纸本设色 93.9×48.3cm
倪黄两家。用简用繁。虽若异辙。其实皆有天然。不可增损之处。余写两君合作。每不肯轻率下笔。非欲求工。盖不得古人精意。毫厘千里。恐贻笑不浅耳。此图颇有苦心。因识之。己丑(1709)小春写。王原祁。
36 秋山图 纸本设色 100.6×45.1cm
余丁亥即作此图。于经营位置粗成。偶思大痴秋山之妙。兴与趣无相合处。庋阁累年。近于起伏转折处。忽会以眼光迎机之用。因出此图。随手点染从前之促处。重处。由淡入浓。因地删改。而秋山意自出。所谓气以导机。机以达意。不专以能事为工也。己丑(1709)子月。长至后三日。写于京邸双藤书屋。王原祁。
37 仿王蒙笔意 纸本水墨 93.5×41cm
上元节例得入禁园陪宴。余与同直诸公奉命候于邸寓。心闲身逸。此小三昧时也。兴会甚合。放笔写山樵笔。并记其事。己丑(1709)春王作。王原祁。
38 仿吴镇山水 纸本水墨 111.3×42.2cm
余偶作梅道人笔甫竟。其章见之。以南溪道兄五帙初度。力请邮寄为寿。余谓庵主用笔纵横。不落竹苞松茂之套。恐非所喜。其章云。元气淋漓。精神磅礡。四家以仲圭为最。此寿之大者。且南溪又素心赏鉴之友乎。余韪其言。题以祝之。康熙己丑(1709)春日。畅春寓直识。王原祁。
39 仿王蒙山水 纸本设色 41.3×28.4cm
仿黄鹤山樵设色小景。庚寅(1710)秋日笔也。麓台。
40 仿黄公望山水 纸本水墨 40.6×26.5cm
辛卯(1711)春日。仿大痴笔于双藤书屋。王原祁。
41 仿倪瓒山水 纸本水墨 69.6×42cm
画家惟云林最为高逸。故与大痴同时相传。有倪黄合作。两家气韵。约略相似。后之笔墨家宗焉。余于此中亦有一知半解。近日办公之暇。适当静摄。见案头侧理。便为涂抹。未识稍有相应处否。识者自能辨之。康熙壬辰(1712)二月下澣。画于京邸榖诒堂。麓台祁。年七十有一。
42 画溪崦林庐 纸本设色 95.7×52cm
画之妙境。在觚稜转折。不为笔使。呵冻而出。不得不为笔使矣。癸巳(1713)仲冬。寒极不寐。挑镫作稿。遂成此图。谛观殊不惬意。由呵冻之故也。书以自遣。王原祁画并题。
43 仿黄公望秋山 纸本设色 105.6×47.8cm
大痴秋山。余从未之见。曾闻之先大父云。于京江张子羽家。曾一寓目。为子久生平第一。数十年来。时移物换。此画不可复睹。艺苑论画。亦不传其名也。癸巳(1713)九秋。风高木落。气候萧森。拱宸兄将南归。余正值思秋之际。有动于中。因名之曰仿大痴秋山。不知当年真虎。笔墨如何。神韵如何。但以余之笔。写余之意。中间不无悠然以远。悄然以思。即此为秋水伊人之句可也。娄东王原祁画并题。年七十有二。
44 草堂烟树 纸本设色 84.5×43cm
古人用笔。意在笔先。然妙处在藏锋不露。元之四家。化浑穆为萧洒。变刚劲为和柔。正藏锋之意也。子久尤得其要。可及可到处。正不可及不可到之处。个中三昧。在深参而自会之。康熙乙未(1715)暮春。画于榖诒堂并题。王原祁。年七十有四。
45 仿北宋人山水 纸本水墨 106.5×60.5cm
世人论画以笔墨。而用笔用墨。必须辨其次第。审其纯驳。从气势而定位置。从位置而加皴染。略一任意。便疥癞满纸矣。每于梅道人有墨猪之诮。精深流逸之故。茫然不解。何以得古人用心处。余急于此指出。得其三昧。即得北宋之三昧也。康熙乙未(1715)长夏画并题。王原祁。年七十有四。
46 晴翠浮岚 纸本设色 120.6×53.1cm
臣王原祁恭画。
47 烟浮远岫图 纸本水墨 125.1×53.8cm
臣王原祁恭画。
48 春雲出岫 绢本设色 124×71cm
臣王原祁恭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