闲聊戏曲的男旦:戏台上的男扮女装是艺术不是生活的再现

发布时间:2025-04-01 21:46  浏览量:5

有人说,中国古代戏曲演出全是男人扮女人,这种说法既不正确,也不科学,与事实严重不符。要知道,在中国古代,可不是所有阶段都流行男扮女装登台演出,它是分时段的。

就拿元杂剧时期来说,那时女演员数量众多,在舞台上相当活跃,诸多名角都出自那个时代,像关汉卿所处时代的朱帘秀,便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
新编戏《朱帘秀》

实际上,“男扮女装”现象最为突出的时期,是清朝乾隆之后。当时政府明令禁止戏台上有女优,搞戏曲的人总得谋生,没办法,戏班里就只能靠男人扮演女人来维持运营。而京剧又是在这之后逐渐形成的,以至于京剧一直延续“男扮女装”的传统,直到民国之后,女子才重新登上戏曲舞台。

对于“男扮女装”这一现象,历来争议不断,有人赞赏,有人反对。支持者大多从艺术层面考量,反对者往往从生理角度出发。不管承认与否,京剧发展到民国中期,随着梅兰芳、尚小云、程砚秋、荀慧生男旦角的崛起,男人演绎女性角色的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,艺术成就极高,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,其最终的代表人物就是上面所说的,闻名遐迩的“四大名旦”。

京剧的四大名旦:梅尚程荀

实际上,中国戏曲具有虚拟性、程式性,与追求还原生活真实的西式戏剧大相径庭。正因如此,才有“男扮女装”现象的存在,虽说过去男旦盛行,但倘若戏曲自身特性不允许,也不可能取得这般高的成就。据说西方戏剧里也有“男扮女装”的情况,可始终没能成气候,原因就在于此。

上面提到,反对“男扮女装”的人常常混淆生活与艺术的区别。有些心理上偏向女性化的男人,行为确实有些过头。当下一些年轻业余“小男旦”就是典型,他们平日里男女不分,说话眉飞色舞兰花指翘得老高,走路扭腰摆胯,还不以为耻、反以为荣,戏曲表演领域也不乏这类人。

当然,凡事都有两面性,这也不足为奇。但我总觉得,为了维护艺术的体面,我是建议这类人还是收敛一下放纵的言行为好。要知道,你们是不在乎,但你们这么折腾,丢的可不只是个人的脸面,还让许多原本不了解、不喜欢戏曲尤其是京剧的人,对男扮女装这一艺术形式诟病不已,根源就在你们这里。

京剧的四大名旦:梅程荀尚

也有人说,如今又没有过去那些陈规旧矩,为啥非得男人扮女人,让女人本色出演不是更自然?实际上,这些人还是混淆了生活与艺术是怎么一回事。我说句话你们这些“直男癌”可别不爱听,要是你们单纯想看美女,直接去看月份牌儿大画报多好,何苦跟京剧在这儿较这个劲。

京剧的男扮女装,是一套系统、成熟且完善的艺术体系,历经传承,严谨缜密,哪能被你们这几句闲言碎语就轻易破坏、全盘否定呢?

电影《霸王别姬》里的男旦程蝶衣

那为啥有时候女人演戏反而比不过男人呢?这里面其实有门道。中国传统戏,台上的艺术形象是写意的、抽象的,它把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生理特征高度凝练、抽象出来。从这个角度讲,男人以旁观者视角观察女性,反而更容易捕捉并呈现出女性的特质,所以男人演绎女性角色,在艺术表现力上有时比女人更胜一筹。

京剧舞台上男扮女装塑造出的女性形象,并非单纯生理意义上的女人,而是饱含艺术韵味、具有符号化、程式化特征的女性,与自然状态下的生理女性有着本质区别。不明白这一点,很多时候也就不懂如何欣赏京剧里“男扮女装”这种独特艺术形式。打个比方,就如同用相机拍出的真实荷花与用水墨画绘就的写意荷花,虽说描绘的都是荷花,可二者能一样吗?从艺术层面看,彩墨画的荷花艺术性显然更高,这道理是相通的。

外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