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,你们有没有刷到一条很离谱的新闻:A品牌卫生巾推出了一款“比基尼安睡裤”。主打“减少40%的肌肤接触面积”,让女性在经期也能时刻性感。此话一出,立刻引起了无数女性的反感:
“在经期,我在乎的是舒适和防漏,谁在乎性不性感啊!”由于太多女性的抵制,不久后品牌下架了这款产品。

但这并未让十点君完全放心。因为就在几个月前,国内的卫生巾品牌才集体爆过雷。当时央视报道,一位博主自购十款不同品牌的卫生巾,并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。结果发现,几乎所有卫生巾的实际长度都比标注长度更短。
“女性一直在用‘缩水’的卫生巾,却毫不知情。”
不仅如此,卫生巾的安全性也没有保障:有网友在卫生巾中发现了虫卵、针头。

然而面对这些质疑,卫生巾商家的回应却颇为敷衍。“长度偏差在标准值的 ±4% 都属于合格,符合国家标准。”“不知道为什么卫生巾中会出现虫卵,若不满意可以寄回重发。”当时因为争议过大,不少品牌都被消费者们骂上了热搜。还有的品牌老板出面道歉,并承诺马上整改。然而短短几个月后,再次爆出“比基尼安睡裤”的争议。如此种种,不禁让人担心:
如今的商家,难道是一边赚着女人的钱,一边在背刺女人吗?01女人的钱,最好赚了在消费市场上向来流传着针对女性的“潜规则”:
同样的东西,卖给女人时,总要更贵一些。例如,我们可能需要多支付“粉红税”:当产品标有“女”的字样或是粉色、紫色等“女性专属色”时,往往会比同款的其他产品更贵。同样是剪头发,女士的洗剪吹要比男士贵20元;同样是瑜伽垫,女士瑜伽垫比男士贵了3倍;同品牌同成分同功效的洗面奶,女款比男款贵近70元;同品牌同成分的止痛药,标注为“痛经专用”时,相比普通款价格翻倍;同样配置的蓝牙耳机,针对女性消费者的“口红特别款”,比普通款贵了700元。

图源某书博主@oh小飞侠
然后,当我们成为妈妈时,又可能面临“妈妈税”。标注了“欧盟标准,宝宝专用”的面霜,价格比普通国标产品高出数倍;1瓶80的儿童酱油和1瓶8块的普通酱油,配料表毫无差别;一罐8块的儿童牛奶其实是调味乳,营养价值远不如2块的普通牛奶;动辄几千的“多功能婴儿推车”,可能还不如79元的散车轻便好用;市面上眼花缭乱的“婴儿喂奶神器”,其实远不如父母的双手实用。而这些,拿捏的是宝妈们的共同心理:
“想给孩子用最好的,宁愿多花点钱。”
再者,当我们想保障自己独居或独自出行的安全时,可能还要支付“安全税”。像“防狼喷雾”就大多属于国家违禁品。但商家可能用 “女士应急喷雾”等名称打法律的擦边球,还把功能吹的天花乱坠。可真实情况呢?
成分不明,效果不知,没有国家的保证。甚至还可能有安全隐患。还有销量破10w+的“防狼定位报警器”。商家号称“130分贝警报声,出门再也不必担心安全问题”。但事实上,警报声过小,甚至不足以让身旁的路人听见。

除此之外。还有一种更隐蔽的收割女性手段:
偷工减料。像前文所说的,市面上的卫生巾大多“标长实短”。因为卫生巾每缩短1mm,商家就能节省一定的成本。而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卫生巾生产国和消费国。在2022年,国内卫生巾的销售量已经达到了1203亿片。仅靠偷工减料,商家就能赚取天价的利润。以上种种,并非个例。腾讯新闻就曾表明:
42%的女性商品比同类男性商品更贵,且价格平均高出7%。
图源@谷雨数据你们看。虽然消费主义向来坑害所有人。但女人,无疑是更被针对的。
02一边赚钱,一边背刺如果只是多赚女人的钱,倒还算不上十恶不赦。
但更气人的,是商家们一边赚钱,一边背刺女性。就像开头提及的“卫生巾安全事件”。根据《中国经营报》统计:女性一生中大概有2535天是经期。如果按每天使用5片卫生巾来计算,每个女性的一生将需要12675片卫生巾。
可想而知,卫生巾的安全将直接影响一个女人的健康。然而,作为制造卫生巾的商家,却不保证卫生巾的绝对安全。这不是明摆着为了赚钱,连基本的良心道德都不顾了吗?更别提被曝出有安全问题的,还是市面上的知名品牌。但根据2021年的数据显示,国内只有4成女性在用名牌卫生巾。剩下的6成,用的则是杂牌,甚至是2毛钱一片的散装卫生巾。
所以啊,女性的卫生巾安全需要更多的保障。同样在背刺女性的,还有服装行业。
女装设计往往更注重美感,却忽视女性的真实需求。例如,女生夏天的衣服、裙子时常没有口袋,就算有,也只是画个有装饰作用的假口袋。因此,我们出门时要么得带包装随身物品,要么只能攥在手里。又或者,女装品牌提供的尺码范围太窄,缺乏XL,XXL的选择。以致很多大码女孩无衣服可买。近两年,甚至出现把成年女装做成童装尺寸的离谱情况。迫使很多正常身材的女孩陷入身材焦虑:“女人仿佛过了100斤,就没资格穿漂亮衣服了。”

图源某书博主@momo还有一些女性运动服装,只追求外观时尚。但做的太紧、太短、材质不透气,导致女性运动时既要忍耐体感不舒适,还要担心走光。以上种种,共同传递出了市场对于女性消费者的态度:
“比起舒服、实用,女人更应该漂亮。”然而这还不是全部。还有一种常见的加深女性焦虑的办法,却很少被人提及:
广告。某超市门店将女装尺码标注为“瘦、美、烂、稀烂、稀巴烂”;

某卸妆巾广告展示一个女性通过卸妆吓退跟踪者,暗示犯罪是因为“女人不够美”;某化妆品牌的唇釉宣传图,让模特摆成跪姿、被捆绑的sm造型,同时商品名称叫“亲亲樱桃”,充满性暗示意味;某健康饮料的广告语是:“老公气我,喝!熬夜追剧,喝!又老一岁,喝!胶原蛋白流失快,喝!”某洗衣液在母亲节的宣传语是:“让妈妈们洗衣服更轻松、更省力、更省心。”你们发现这些广告的可怕之处了吗?它们要么直接侮辱、物化女性;要么隐蔽地制造女性的容貌、身材、健康、年龄焦虑;要么把女性的价值绑定在“母亲”“妻子”的身份上,加深外界对女性的刻板印象。例如,做家务就是女人份内的事。纪录片《无节制消费的元凶》中曾说:“广告的作用在于给消费者制造焦虑。
它会先夸大问题的严重性,然后再提供一个神奇的解决办法。间接传达:‘如果你不使用我们的产品,就会陷入‘危险’的信号。”然而事实上,危险可能从不存在。

图源纪录片《无节制消费的元凶》
03撕掉刻板标签看见女性的真实需求不过值得庆幸的是:
黑心商家虽不少见,但永远有人在做善良且正确的事。如今有越来越多商场的女士卫生间,出现了售卖卫生巾的小机器。又或者贴有专门的联系电话,如果女性需要,可以立马送卫生巾来。图源某书博主@哈苏西宁百货也有的企业发起“母婴室共建”项目,在杭州火车站等公共场合设置移动母婴室,方便哺乳期女性。“带口袋的裙子”、“大码女装”、“无钢圈无尺码的内衣”,也更多地出现在了我们的购物选择里。

图源某书博主@momo女人向来愿意为了“女性专属”付费。
但我们需要的,是真实的需求被看见。而非商家的假装共情,甚至创造伪需求,只为收割更多的利润。以上这些努力,或许还不够完善。但至少,我们已经在变好的路上了。不过为了防止大家继续踩中黑心商家的暗坑,十点君准备了几条小建议。希望能帮到你们。
1、购物时,多比较价格、成分、尺寸,寻找最具性价比的商品和服务。2、非女性专属商品,可尝试购买中性或男性产品。如T恤、洗面奶、瑜伽垫等。
3、一旦发现有不公平的价格差异,要勇于协商价格。4、警惕商家的“爱女言论”。例如。“女人要购买昂贵的商品,才叫对自己好。”“每个女人都应该拥有一件XXX。”“女人追求美,不是为了取悦男人,而是为了取悦自己。”等等。笨鸟菌始终相信:
我们花的每一分钱,都在给这个世界“投票”。只要有越来越多人抵制粉红税,和那些对女性不够友好的品牌。改变总会发生的。点个

,希望女性再也不必提心吊胆地消费。你们有过被商家背刺的经历吗?是怎么解决的呢?欢迎来评论区和我们聊聊~
往期热文
Hot Events


▽